2015年《半月谈》第4期
半月谈是历年考生参加河南公务员考试必看资料,考生也可通过2015年河南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中的申论部分掌握更多的申论答题技巧和备考方法。现河南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hngwy.org/)将每期按时更新半月谈信息,建议考生可ctrl+D收藏本站,以便随时关注最新资讯和考试信息。以下是《半月谈》2015年第4期内容:
简政放权、公车改革、拆除户籍制度藩篱、降低工商注册门槛、央企高管薪酬设限、打破基层干部晋升“天花板”……我们看到了重槌敲鼓,渐次开花。
同时,我们也不应遮蔽改革中的梗阻搁置、敷衍翻牌、扭曲变形现象:有的照抄照搬,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观望等待,等待上级部署,等待外地经验;有的阳奉阴违,斩不断灰色利益链条,玩起“躲猫猫”游戏;还有的简单化下放事权、督察问责,搞一项改革,配一次督办,多一份表格,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针眼没大,线还粗了,盖章、挂牌、台帐,居然成了基层的沉重负担!
改革,如何落地生根?
还当树立坚定正确的改革导向。
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中,改革意味着改革者的利益:开掘一片政策洼地,享受更多政策优惠。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改革更多地意味着改革者的担当:构筑一片创新高地,复制更多创新路径。改革的效益应是多维的,改革的红利应是普惠的。
改革首先要突破利益藩篱。政府部门的简政放权,恰恰是要“自削刀把”。放权也是让利,每减少一项审批,就是减少一项权力,最终就会消解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能不能破除这些阻力,这是对改革的考验。
新一轮改革当有正确的导向。一是民生问题导向。切入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响应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满足百姓的利益期待和发展需求。二是公平价值导向。将促进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警惕权贵资本主义,切割特殊利益集团,将社会生活纳入民主法治的轨道。在公平正义的价值坚守中,通过公平的财富分配,使全体民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使社会成员获得充分发展与发挥主体能力的平等机会。三是制度建设导向。改革就是要聚焦体制顽疾,触动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和复杂的利益化格局,实现制度创新。在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推进中,转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变革政府替代型的社会治理体系,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社会组织释放民主自治的建设性能量,让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潮中成就生动活泼的新生活梦想。
当然,我们还要构建更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更公平的干部任用制度和更宽松的试错容错机制,激励基层积极性,提升改革执行力。
还当开拓自主创新的改革空间。
我们已经有了顶层设计,绕开了短期化、碎片化的改革误区。我们还得有基层创新,再科学的设计也涵盖不了精准的细节,再完美的蓝图也替代不了实践的探索。不解决一些地方部门的顶层设计依赖症,改革就很难落地生根。已有基层干部再三呼吁,应当允许各地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因地制宜大胆创新。
“于法有据”,是新一轮改革的刚性约束。既不能盲目冒进为了改革深入随意突破法律边界,也不能坐失良机因为法律滞后一再拖延改革进程。如何避免依法改革成为不改革者的“挡箭牌”?中央就此特别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今年的“一号文件”就是最鲜明的昭示: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做好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扩大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继续搞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还当保障充分民主的改革参与。
当下改革最大的动力在哪里?在广大民众,在他们日益增长的对公民权利、生活尊严的诉求中,对发展自由、社会公平的期盼中。这是推进改革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深厚的根基。
总结以往曾经蔓延一些地方的改革疲劳症冷漠症恐惧症,其深刻的教训都在民众与改革的疏离,他们被动地承受改革的政策,更多地支付改革的成本。今天要充分释放改革的动力,就需要保障民众广泛充分的改革参与。从立法、决策到评估、监督,公开透明运行,杜绝“暗箱操作”,畅通多维度常态化民意表达机制,开拓深层次全链条民主参与空间。在利益主体多元复杂、改革难度骤然加大的背景中,尤须拓展协商民主渠道,在广大民众参与的自主、平等、开放的公共协商中,秉持建设理性,增进改革共识,实现合作共赢。它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也是公民民主精神的一条宽广的成长路径。看农村正在加速的土地流转,是否流转,价格高低,期限多长,不少地方坚持农民自主,平等协商。这就是在公共协商中扩大民主参与的自觉实践。
蓝图指引方向,实践关乎成败。改革中我们还得矫正心态,奋勇作为。既要开花,更要结果;既要保持定力,更要激发活力;既要努力实现开局再突破,更要落实打通最后一公里。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5年《半月谈》第3期
改革,要落地生根
改革,铺开了全面深化的路线和愿景。民众,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期盼和想象。简政放权、公车改革、拆除户籍制度藩篱、降低工商注册门槛、央企高管薪酬设限、打破基层干部晋升“天花板”……我们看到了重槌敲鼓,渐次开花。
同时,我们也不应遮蔽改革中的梗阻搁置、敷衍翻牌、扭曲变形现象:有的照抄照搬,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观望等待,等待上级部署,等待外地经验;有的阳奉阴违,斩不断灰色利益链条,玩起“躲猫猫”游戏;还有的简单化下放事权、督察问责,搞一项改革,配一次督办,多一份表格,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针眼没大,线还粗了,盖章、挂牌、台帐,居然成了基层的沉重负担!
改革,如何落地生根?
还当树立坚定正确的改革导向。
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中,改革意味着改革者的利益:开掘一片政策洼地,享受更多政策优惠。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改革更多地意味着改革者的担当:构筑一片创新高地,复制更多创新路径。改革的效益应是多维的,改革的红利应是普惠的。
改革首先要突破利益藩篱。政府部门的简政放权,恰恰是要“自削刀把”。放权也是让利,每减少一项审批,就是减少一项权力,最终就会消解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能不能破除这些阻力,这是对改革的考验。
新一轮改革当有正确的导向。一是民生问题导向。切入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响应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满足百姓的利益期待和发展需求。二是公平价值导向。将促进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警惕权贵资本主义,切割特殊利益集团,将社会生活纳入民主法治的轨道。在公平正义的价值坚守中,通过公平的财富分配,使全体民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使社会成员获得充分发展与发挥主体能力的平等机会。三是制度建设导向。改革就是要聚焦体制顽疾,触动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和复杂的利益化格局,实现制度创新。在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推进中,转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变革政府替代型的社会治理体系,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社会组织释放民主自治的建设性能量,让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潮中成就生动活泼的新生活梦想。
当然,我们还要构建更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更公平的干部任用制度和更宽松的试错容错机制,激励基层积极性,提升改革执行力。
还当开拓自主创新的改革空间。
我们已经有了顶层设计,绕开了短期化、碎片化的改革误区。我们还得有基层创新,再科学的设计也涵盖不了精准的细节,再完美的蓝图也替代不了实践的探索。不解决一些地方部门的顶层设计依赖症,改革就很难落地生根。已有基层干部再三呼吁,应当允许各地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因地制宜大胆创新。
“于法有据”,是新一轮改革的刚性约束。既不能盲目冒进为了改革深入随意突破法律边界,也不能坐失良机因为法律滞后一再拖延改革进程。如何避免依法改革成为不改革者的“挡箭牌”?中央就此特别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今年的“一号文件”就是最鲜明的昭示: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做好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扩大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继续搞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还当保障充分民主的改革参与。
当下改革最大的动力在哪里?在广大民众,在他们日益增长的对公民权利、生活尊严的诉求中,对发展自由、社会公平的期盼中。这是推进改革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深厚的根基。
总结以往曾经蔓延一些地方的改革疲劳症冷漠症恐惧症,其深刻的教训都在民众与改革的疏离,他们被动地承受改革的政策,更多地支付改革的成本。今天要充分释放改革的动力,就需要保障民众广泛充分的改革参与。从立法、决策到评估、监督,公开透明运行,杜绝“暗箱操作”,畅通多维度常态化民意表达机制,开拓深层次全链条民主参与空间。在利益主体多元复杂、改革难度骤然加大的背景中,尤须拓展协商民主渠道,在广大民众参与的自主、平等、开放的公共协商中,秉持建设理性,增进改革共识,实现合作共赢。它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也是公民民主精神的一条宽广的成长路径。看农村正在加速的土地流转,是否流转,价格高低,期限多长,不少地方坚持农民自主,平等协商。这就是在公共协商中扩大民主参与的自觉实践。
蓝图指引方向,实践关乎成败。改革中我们还得矫正心态,奋勇作为。既要开花,更要结果;既要保持定力,更要激发活力;既要努力实现开局再突破,更要落实打通最后一公里。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5年《半月谈》第3期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