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的特性
2013年河南公务员考试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预计2013年河南公务员考试8月报名,9月笔试。申论考试向来都是考生比较头疼的问题,它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归纳能力等,其中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是这所有考查的第一步。在此河南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hngwy.org/)的专家为考生点出了申论材料的特性。下面详细叙述,希望帮助考生更好的分析申论材料,在考试时能事半功倍。
申论命题一定会涉及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这也是申论与其他种文体最大的区别。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相关
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大多与政府有关。作为政府机关,其主要职责也就是解决社会上所发生的公共问题。这就启发广大考生,在关注社会热点时,既要关注它所发生的面是否广泛,更要看是否与政府有关,是否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如果该事件与政府无关,只是涉及到企业或某一个别单位,原则上不会成为命题的给定材料。此外,从中央国家机关历年的申论试题内容看,申论命题一般也不太可能涉及过多的意识形态问题或特别敏感的政治问题。
二、普遍关注
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一般是关系到大多人的利益,与许多人有关,无论从地域上还是时间上,都具有普遍性。其表现为一般人都知道、听说过,或者关注过、经历过;看似反映的是某一地区的问题,但决不是只有这个地区才有。如2009年的申论命题,主要是围绕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稳定、粮食稳产这两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来展开的,实际这是党和政府近年一直所要着力解决的热点问题;2008年的申论命题,虽然说的是云南怒江地区的水电开发,但反映的却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从根本上而言是说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其他年份的申论命题也是这样。因此,赵老师提醒广大考生,必须在平时多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一些公共事件,也包括一些社会热点。地域性强,关注度低的内容一般不会成为申论的命题依据。
三、两种选材
从2013年河南公务员考试复习教材中近十年的申论真题来看,申论所涉及的内容主要表现为: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认真研究,就会发现二者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社会问题表现在给定材料的内容多是社会上人们不愿看到的各种报道,从总体上看,整个给定材料主要在说明社会存在着那些不好的行为或事物,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是问题众多,必须解决;如,2000年的印刷厂造成附近居民中风的所反映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2001年的药物中含有使人中风的PPA成分的问题,2003年的安全生产事故问题,2004年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2005年的“三农”问题等。
社会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现象是新出现的事物,所造成的影响有利有弊,或者人们对此在认识上存在分歧,前者如2002年的网络问题,后者如2008年的怒江开发问题、2009年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等,这样的社会现象在给定材料的反映有好有坏,会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意见。二是该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在解决不愿看到的问题,给定材料中反映了许多部门或人们的有益做法,反映了是人们对待某种现象的认识和采取的行动。如2007年的申论,除了前两部分反映的是石家庄所面临的问题外,其他段落都是各地在土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有益探索。
探讨申论内容的固定性目的在于给定的材料内容不同,所给出的作答要求必然不同,如2000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6年主要反映的是社会问题,所以作答要求就是提出对策;而2007年主要反映的是各地的做法,所以作答要求是对各地的做法进行评价和说明目的、意义;2008年是难以定性的新事物,所以要求归纳两种不同的观点,并对不同的作答回答有何启发。了解了申论内容的选材,就能把握申论的出题方向,从而把握自己答题写作的方向。
四、内容多样
申论所给出的材料内容有单一方面的问题,也会出现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
单一方面的问题表现在申论的给定材料只是一个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围绕一个事件展开的,如2001年的申论是围绕有关PPA的问题展开的,2002年的申论主要是围绕网络出现所带来的影响展开的,2003年虽然材料较多,但反映的都是有关不同方面的安全生产事故问题,这些都是单一问题的表现。
而多方面的问题,则有关联的内容和无关联的内容之分:
关联的内容是指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虽然不属于同一个方面,但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因果,或包含。如2007年的申论所涉及的问题相对就比较分散,前两段谈论是石家庄城市发展征用农民耕地问题,但是后面四段谈论是各地如何综合利用土地的问题,包括企业和各省市,最后一段谈论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看似有着关联,其实关联度不强,从作答要求就可以看出,往年所问的试题,彼此段落之间只有联系起来才能回答,而这一年所问的试题只是针对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或某几个段落;2008年的申论材料中更为明显,材料谈及怒江的资源和生态、修建水电站、国内外的典型案例、水利部门的答复意见等几个方面。此外,还有2009年的申论试题。材料给所有考生的感觉是乱,其实则是两个社会问题: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稳定。这两个问题看似没有关联,实则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总体上这些段落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无关联的内容是指给定材料之间不是一个方面或彼此之间没有关系。这种情况在河南省还没有明显出现,但是在其他一些省市的考试中已经出现了这种形式,如山东省的申论给出的内容中,就包含着几个不同的问题。提示广大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积累过程中,应适当注意这方面的材料内容,做到有备无患。
了解了材料的特性,那么应该如何分析材料呢?在此河南公务员考试网的专家建议考生在分析材料时可以先问自己5个问题。
一、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二、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三、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四、问题的表现是什么?
五、对策是什么?
阅读的基本套路:一勾二概三分类。三遍四步法,用30-40分钟。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者关键句。
常见词原则: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测,分析,强调,指出,认为。
第二步:概括段落大意。
一般标注关键词即可,但最终要的是把握材料的整体性,材料之间的关联性,材料在整个申论材料重的地位,以及从哪个角度分析对自己最有利。特别要注意的是典型现象,事例和图表。
第三步:分门别类,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
横向原则:并列关系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甲乙丙丁四种现象等等。对立关系如积极消极方面,成绩和问题等等。
纵向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多层次原则突破单纯的横向,纵向关系来分类,从材料的复杂性出发多角度分析,这也是以后命题的趋势。
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
首先要注意给自己设定的身份。
主旨突出,应用万能模式。八股模式。
三遍四步法实施的好,你的考试就成功了一半。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3年河南公务员考试如何备考
申论命题一定会涉及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这也是申论与其他种文体最大的区别。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相关
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大多与政府有关。作为政府机关,其主要职责也就是解决社会上所发生的公共问题。这就启发广大考生,在关注社会热点时,既要关注它所发生的面是否广泛,更要看是否与政府有关,是否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如果该事件与政府无关,只是涉及到企业或某一个别单位,原则上不会成为命题的给定材料。此外,从中央国家机关历年的申论试题内容看,申论命题一般也不太可能涉及过多的意识形态问题或特别敏感的政治问题。
二、普遍关注
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一般是关系到大多人的利益,与许多人有关,无论从地域上还是时间上,都具有普遍性。其表现为一般人都知道、听说过,或者关注过、经历过;看似反映的是某一地区的问题,但决不是只有这个地区才有。如2009年的申论命题,主要是围绕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稳定、粮食稳产这两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来展开的,实际这是党和政府近年一直所要着力解决的热点问题;2008年的申论命题,虽然说的是云南怒江地区的水电开发,但反映的却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从根本上而言是说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其他年份的申论命题也是这样。因此,赵老师提醒广大考生,必须在平时多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一些公共事件,也包括一些社会热点。地域性强,关注度低的内容一般不会成为申论的命题依据。
三、两种选材
从2013年河南公务员考试复习教材中近十年的申论真题来看,申论所涉及的内容主要表现为: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认真研究,就会发现二者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社会问题表现在给定材料的内容多是社会上人们不愿看到的各种报道,从总体上看,整个给定材料主要在说明社会存在着那些不好的行为或事物,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是问题众多,必须解决;如,2000年的印刷厂造成附近居民中风的所反映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2001年的药物中含有使人中风的PPA成分的问题,2003年的安全生产事故问题,2004年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2005年的“三农”问题等。
社会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现象是新出现的事物,所造成的影响有利有弊,或者人们对此在认识上存在分歧,前者如2002年的网络问题,后者如2008年的怒江开发问题、2009年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等,这样的社会现象在给定材料的反映有好有坏,会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意见。二是该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在解决不愿看到的问题,给定材料中反映了许多部门或人们的有益做法,反映了是人们对待某种现象的认识和采取的行动。如2007年的申论,除了前两部分反映的是石家庄所面临的问题外,其他段落都是各地在土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有益探索。
探讨申论内容的固定性目的在于给定的材料内容不同,所给出的作答要求必然不同,如2000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6年主要反映的是社会问题,所以作答要求就是提出对策;而2007年主要反映的是各地的做法,所以作答要求是对各地的做法进行评价和说明目的、意义;2008年是难以定性的新事物,所以要求归纳两种不同的观点,并对不同的作答回答有何启发。了解了申论内容的选材,就能把握申论的出题方向,从而把握自己答题写作的方向。
四、内容多样
申论所给出的材料内容有单一方面的问题,也会出现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
单一方面的问题表现在申论的给定材料只是一个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围绕一个事件展开的,如2001年的申论是围绕有关PPA的问题展开的,2002年的申论主要是围绕网络出现所带来的影响展开的,2003年虽然材料较多,但反映的都是有关不同方面的安全生产事故问题,这些都是单一问题的表现。
而多方面的问题,则有关联的内容和无关联的内容之分:
关联的内容是指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虽然不属于同一个方面,但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因果,或包含。如2007年的申论所涉及的问题相对就比较分散,前两段谈论是石家庄城市发展征用农民耕地问题,但是后面四段谈论是各地如何综合利用土地的问题,包括企业和各省市,最后一段谈论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看似有着关联,其实关联度不强,从作答要求就可以看出,往年所问的试题,彼此段落之间只有联系起来才能回答,而这一年所问的试题只是针对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或某几个段落;2008年的申论材料中更为明显,材料谈及怒江的资源和生态、修建水电站、国内外的典型案例、水利部门的答复意见等几个方面。此外,还有2009年的申论试题。材料给所有考生的感觉是乱,其实则是两个社会问题: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稳定。这两个问题看似没有关联,实则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总体上这些段落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无关联的内容是指给定材料之间不是一个方面或彼此之间没有关系。这种情况在河南省还没有明显出现,但是在其他一些省市的考试中已经出现了这种形式,如山东省的申论给出的内容中,就包含着几个不同的问题。提示广大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积累过程中,应适当注意这方面的材料内容,做到有备无患。
了解了材料的特性,那么应该如何分析材料呢?在此河南公务员考试网的专家建议考生在分析材料时可以先问自己5个问题。
一、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二、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三、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四、问题的表现是什么?
五、对策是什么?
阅读的基本套路:一勾二概三分类。三遍四步法,用30-40分钟。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者关键句。
常见词原则: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测,分析,强调,指出,认为。
第二步:概括段落大意。
一般标注关键词即可,但最终要的是把握材料的整体性,材料之间的关联性,材料在整个申论材料重的地位,以及从哪个角度分析对自己最有利。特别要注意的是典型现象,事例和图表。
第三步:分门别类,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
横向原则:并列关系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甲乙丙丁四种现象等等。对立关系如积极消极方面,成绩和问题等等。
纵向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多层次原则突破单纯的横向,纵向关系来分类,从材料的复杂性出发多角度分析,这也是以后命题的趋势。
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
首先要注意给自己设定的身份。
主旨突出,应用万能模式。八股模式。
三遍四步法实施的好,你的考试就成功了一半。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3年河南公务员考试如何备考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