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半月谈》第12期
半月谈是历年河南公务员考试必看资料,河南公务员考试网(www.hngwy.org)将每期按时更新,还请考生注意查看。为方便查看内容,可将本站添加收藏。下面是《半月谈》2012年第12期内容:
在国际金融危机未见好转、国内市场需求不振、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毫无疑问对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是稳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有其独有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比如,相对于传统产业,其发展程度不够成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技术更新换代快,存在较高的风险,如果一味追求发展规模或速度,很容易陷入“技术陷阱”,即庞大的产能都是建立在逐渐淘汰的技术上,投资越多,损失越大。那么,发展的路径是什么?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决策层的冷静和审慎,主要是针对近年来新兴产业在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更强调新兴产业发展的“健康”而非规模或速度。
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两年在国家和地方经济部署中,“出镜率”非常高。虽然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但同质化发展苗头已经有所显现,而这极易引发价格战、地方保护主义乃至市场的人为分割等恶性竞争行为,导致有限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和利用。
从战略全局来看,新兴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实现各方力量的有效互补,形成一定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才能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绝不能一味依赖政府力量,搞低水平重复布局。
各地政府应改变以往过度关注规模扩张的做法,转而更加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业技术体系的完善,帮助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克服市场化瓶颈,搭建共性技术的公共供给平台。毕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基于市场的充分竞争性行业,理应属于市场驱动而非政策拉动型领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亟需的还是良性市场秩序下的市场竞争自由。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抓手是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对比“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可以看出创新不足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
谈及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各界热衷的话题是其未来的美好前景,而对其研究基础薄弱的事实则相对忽视。事实是,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建设投资增长较快,研发投入不足,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许多行业仍处于低端制造层面。显然,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仅依靠要素投入和政策引导得以解决。
“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应该进一步强化,进而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行业发展的论证阶段,也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话语权,多倾听企业的呼声和要求;此外,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也应被视为重要的创新源泉。只有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才可能稳步增强,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才能加速。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落脚点是培育拓展下游市场。
市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再好的技术都只有通过市场检验、获得市场认可,才能最终为整个产业壮大带来强劲的动力。我国绿色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仅节能环保领域全国每年就有上万亿元的需求,这是我们独特的优势,能够为相关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但市场潜力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现实需求。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很多行业都面临市场化瓶颈。与出台产业规划相比,利用相关政策刺激下游的市场需求,可能是更加有效的手段,通过需求拉动产业发展,从而将竞争和行业格局交由市场去解决。如果某些领域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但下游产品市场却未打开,技术的应用和效果也无法得到体现。某些地方政府封锁本地市场的行为,实际上是削弱了我们自身的优势。
我们要谨记经济发展规律,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看待,切忌短期行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更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变革。因此我们既要坚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心,更要有耐心,政策要保持连续性,不能猛踩油门、猛踩刹车、猛转方向。
阅读了本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2—2013年《半月谈》汇总
迎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春天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在国际金融危机未见好转、国内市场需求不振、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毫无疑问对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是稳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有其独有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比如,相对于传统产业,其发展程度不够成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技术更新换代快,存在较高的风险,如果一味追求发展规模或速度,很容易陷入“技术陷阱”,即庞大的产能都是建立在逐渐淘汰的技术上,投资越多,损失越大。那么,发展的路径是什么?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决策层的冷静和审慎,主要是针对近年来新兴产业在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更强调新兴产业发展的“健康”而非规模或速度。
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两年在国家和地方经济部署中,“出镜率”非常高。虽然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但同质化发展苗头已经有所显现,而这极易引发价格战、地方保护主义乃至市场的人为分割等恶性竞争行为,导致有限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和利用。
从战略全局来看,新兴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实现各方力量的有效互补,形成一定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才能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绝不能一味依赖政府力量,搞低水平重复布局。
各地政府应改变以往过度关注规模扩张的做法,转而更加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业技术体系的完善,帮助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克服市场化瓶颈,搭建共性技术的公共供给平台。毕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基于市场的充分竞争性行业,理应属于市场驱动而非政策拉动型领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亟需的还是良性市场秩序下的市场竞争自由。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抓手是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对比“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可以看出创新不足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
谈及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各界热衷的话题是其未来的美好前景,而对其研究基础薄弱的事实则相对忽视。事实是,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建设投资增长较快,研发投入不足,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许多行业仍处于低端制造层面。显然,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仅依靠要素投入和政策引导得以解决。
“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应该进一步强化,进而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行业发展的论证阶段,也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话语权,多倾听企业的呼声和要求;此外,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也应被视为重要的创新源泉。只有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才可能稳步增强,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才能加速。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落脚点是培育拓展下游市场。
市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再好的技术都只有通过市场检验、获得市场认可,才能最终为整个产业壮大带来强劲的动力。我国绿色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仅节能环保领域全国每年就有上万亿元的需求,这是我们独特的优势,能够为相关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但市场潜力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现实需求。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很多行业都面临市场化瓶颈。与出台产业规划相比,利用相关政策刺激下游的市场需求,可能是更加有效的手段,通过需求拉动产业发展,从而将竞争和行业格局交由市场去解决。如果某些领域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但下游产品市场却未打开,技术的应用和效果也无法得到体现。某些地方政府封锁本地市场的行为,实际上是削弱了我们自身的优势。
我们要谨记经济发展规律,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看待,切忌短期行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更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变革。因此我们既要坚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心,更要有耐心,政策要保持连续性,不能猛踩油门、猛踩刹车、猛转方向。
阅读了本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2—2013年《半月谈》汇总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