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中学生物真题答案
2009年特岗教师招聘中学生物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蓝藻和小麦能进行光合作用,其中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其进行光合作用依赖光合片层。
2.D[解析]略
3.B[解析]ATP的生成与呼吸作用紧密联系,而呼吸作用有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中起点为零,不符合实际情况。由于受线粒体数量等因素的限制,随O2浓度增大,当达到细胞呼吸的最大限度后,呼吸作用强度便不再加强,故B对。
4.D[解析]科学实验的发现过程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等过程。科学发现要科学合理,就需满足一些基本原则,如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本题中对食物小块的大小、厚度及蜗牛的情况均未做任何说明,可能导致实验结论不可靠。但如果只用两个相同的容器,各放入一只相同大小的蜗牛,由于缺少平行重复实验,也可导致结论不可靠。故选D。
5.B[解析]“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应视为一卵双生的,即其遗传物质完全相同。在不同环境下生活,其“智能相差很大”,“智能”除受遗传控制外,还与环境的影响有关,但环境不能决定智能的高低。故选B。
6.D[解析]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原因:睫状体舒缩,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远近不同的物象都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故选D。
7.C[解析]带鱼属于鱼类,所以呼吸器官是鳃;狗属于哺乳动物,呼吸器官是肺;蝗虫属于昆虫,呼吸依靠气管;蚯蚓呼吸比较特殊,是利用体壁。故此题选C。
8.A[解析]原始地壳比较薄弱,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频繁活动,从火山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如CH4、NH3、H2、H2O(水蒸气)、H2S、HCN等,但无游离的氧(现在大气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后长期积累起来的)。这种还原性大气在闪电、紫外线、冲击波、射线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这已被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模拟雷鸣闪电的火花放电装置使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个实验得到证实)。这些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经由湖泊、河流汇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层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一步缩合成结构原始、功能不专一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积累,浓度不断增加,凝聚成小滴状,形成多分子体系。故选A。
9.C[解析]一方面小白鼠生活需要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释放能量满足生命活动需要,同时会放出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另一方面在光下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同时放出氧气,放出的氧气可以维持玻璃罩内的碳-氧平衡,从而可以维持小白鼠正常生活一段时间。
10. C[解析]蜥蜴使身体扁平朝向太阳,有利于充分吸收光能,提高体温。这种对阳光刺激发生的反应属于应激性,也是对光照环境的一种适应。但题中问的是这种特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决定这种生物特性的应该是遗传物质,即遗传性。
11. D[解析]有性生殖使生物进化的速度加快,主要原因在于融合了双亲的遗传物质,使后代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由于变异性的增加,有利变异由于更能适应环境,可由遗传的作用在后代里得到积累和加强。但物种间由于存在生殖隔离,故不能产生后代。故选D。
12. B[解析]调整外界溶液的浓度,在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
13. B[解析]因为发生萎蔫,植物吸水少于失水,故可断定为B。
14. B[解析]首先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解的特点分析:根据图②③染色体数目,确定该动物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其次,确定①②③④分别所处的分裂时期:①有丝分裂后期,②减Ⅰ分裂中期,③有丝分裂中期,④减Ⅱ分裂后期;最后对四个选项作出判断:只有①②③所示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A选项错误;动物的睾丸中原始生殖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可能同时发现上述四种状态的细胞,B选项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减Ⅰ分裂后期(自由组合)或前期(交叉互换),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C选项错误;①图染色体着丝点已分裂(单线型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D选项错误。
15. B[解析]比较加入过氧化氢酶、加入Fe3+和未加酶的情况下曲线的异同点:最终都到达平衡点,但到达平衡点的时间不同,加入过氧化氢酶作催化剂与加入Fe3+催化剂相比较,到达平衡点的时间缩短了,说明酶催化能力比无机催化剂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16. D[解析]固氮微生物属于细菌,所以具有细菌所有的特点,有细胞壁,无细胞核,无染色体,核酸种类包括DNA和RNA,代谢类型为异养型。故选D。
17. B[解析]这个谚语在生态系统中体现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这三种生物都属于动物,一般情况下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中螳螂和蝉属于昆虫,昆虫在发育过程中,表皮细胞分泌的外骨骼一经硬化后,便不能继续扩大,而使节肢动物体内组织器官的生长受到了限制,因此节肢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蜕皮时生成一种酶,使外骨骼破裂,节肢动物幼体就可以从外骨骼中钻出来,并且由表皮细胞重新分泌新的外骨骼,当新的外骨骼未完全硬化之前身体可以增大。所以正在发育而迅速长大的节肢动物幼体,蜕皮次数比较多。发育到不再继续长大时,蜕皮也就停止了。螳螂和蝉都是节肢动物,所以在发育过程中都有蜕皮现象。鸟类的呼吸器官是由肺和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气囊组成,气囊帮助肺进行双重呼吸。所以答案A、C、D都是错误的,只有B是正确的。
18. B[解析]本题选取了氧浓度不同的几个关键点,以柱状图的形式考查不同氧浓度下植物器官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情况。因此,解题关键是分析清楚各氧浓度下,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状况。以CO2释放量相对值计算:a浓度:氧吸收为0,只有无氧呼吸。b浓度:有氧呼吸为3,无氧呼吸为(8-3);c浓度:有氧呼吸为4,无氧呼吸为(6-4);d浓度:有氧呼吸为7,无氧呼吸为0。由此判断:c浓度最适于贮藏;b浓度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2.5,为有氧呼吸(0.5)的5倍;d点无氧呼吸为0。
19. A[解析]因为岛屿上物种多,说明环境比大陆变化大,利于新物种的形成。
20. D[解析]甲物质的运输依赖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协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无蛋白的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运输情况不受影响,其运输不会被促进也不会被抑制。乙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协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无蛋白的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会因缺少载体而使运输情况被抑制。
21. D[解析]甲患病后就获得了针对SARS病毒的抗体,而这些物质存在于甲患者的血清中,另所列举的四项中也只有D具有治疗效果。
22. B[解析]为了生存,棉铃虫也会产生抗性,采用这一方法可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23. B[解析]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体液中的抗体就不能与这些抗原直接作用发生特异性结合,就要通过细胞免疫来消灭和清除这些抗原。
24. C[解析]物种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5. A[解析]真核细胞的基因是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两部分组成的。大豆细胞为真核细胞,其基因结构中内含子存在于编码区,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其基因结构中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位于编码区的上游。乳酸菌为原核生物不存在内含子,即原核生物的基因是连续的。
26. D[解析]略
27. A[解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的结构。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一方面为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所制约,统治阶级只有在对他们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去办教育。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有直接的影响和最终的决定作用。
28. C[解析]略
29. B[解析]普通心理学在心理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30. C[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31. BD[解析]略
32. ACD[解析]向日葵在没有正常授粉的情况下施生长素,除了出现无籽情况外,瓜子的产量必然会减少。
33. ACD[解析]同种植物族群的植株分布在低、中、高三个不同海拔,说明该种植物的分布很广;低、中、高三个不同海拔的植株上采得的种子,同时种在中海拔,其中以来自中海拔植株的种子,所发育的植株高度最高,只能说明低、高两个不同海拔的植株不太适合在中海拔地区生长,并不代表该种植物最适合在中海拔地区生长,因为还可能存在低、中、高三个不同海拔的植株,都适合在低海拔处生长等情况。根据: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的原理,低、中、高三个不同海拔的植株同在中海拔地区生长(环境相同),但长势不同(性状表现不同),说明低、中、高三个不同海拔的植株族群有特定的遗传变异现象(即基因型不同)。
34. ABCD[解析]有氧呼吸过程均能产生CO2(如向酵母菌培养液中加丙酮酸;剧烈运动时的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时,生成酒精的同时,有CO2生成(水淹下的高等植物的根;苹果产生酒味时);生成乳酸时,则无CO2生产。
35. BCD[解析]人工选择是人们主动的、有目的的选择人们所需要的品种并将其保留下来。工业污染使蛾子黑化、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虱子的变种都不是人们选择的,而是环境条件的改变造成的,故均是由自然选择而产生的,只有纯种长毛垂耳狗是经人工选择产生的。
36. BCD[解析]细胞融合是指两个不同的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为一个细胞的过程;动物胚胎移植是指在体外经几次有丝分裂成为早期胚胎后,再移植到母体(或另一母体)生殖管道的一定部位,生长发育成子代;细胞核移植是指把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另一个去核的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再生长发育成个体的过程。通过这三种方法培育出的新个体,都具有两亲本遗传性状。
三、填空题
37. 独立
38. 信息媒介展开和具体化
39. 形象直观性模糊性和片断性及不稳定性
四、综合题
40. (1)热带雨林光照、温度、水分 (2)细菌、真菌 (3)腐生微生物合成自身物质需营养物质不同沼泽土壤中缺氧气,抑制微生物的有氧分解,有机物质积累量很大
[解析]在各类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高,是生物圈的能量基地,而热带雨林与其他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温度较高、雨量充沛、光照较强,所以生产力最高,生态系统中的分解功能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构成的分解者完成的,并且需要酶的作用,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生态系统中的枯叶的分解率逐渐升高,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物质的供应,C∶N比的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分解过程,大多数的分解者属于需氧型,缺氧时,抑制它们的有氧呼吸,使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减慢。
41.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3)AAXBY,1/3或AaXBY,2/3(4)1/60000和1/2001/60000和0优先选择生育女孩
[解析]据图Ⅰ1和Ⅰ2无病,能生出Ⅱ1(患甲病的女孩),可以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题干信息可知乙病一定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6和Ⅱ7生出患乙病的Ⅲ7);根据Ⅲ3患甲病可推出其父母的基因型为杂合体(Aa、Aa),同时Ⅲ3也患乙病可推出其父母的基因型为XBY、XBXb,由此可以推出Ⅲ2的可能基因型为1/3的AAXBY和2/3的AaXBY;据题干信息可推测:如果H是男孩,则表现甲病的概率=1/4×1/10000×2/3=1/60000,表现乙病的概率=1/2×1/100×1=1/200;如果H是女孩,则表现甲病的概率与男孩的概率一样(甲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其发病概率与性别无关),表现乙病的概率为零,因为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亲表现正常时,他会传给他的女儿XB基因,所以他的女儿不会患乙病。因此建议优先选择生育女孩。
42. (1)AE (2)②⑥⑦(3)纤维素细胞壁 ,因为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所以处理掉了细胞壁对细胞膜等没有影响。
43. (1)生殖杂交(有性生殖)全能性(2)根尖(茎尖)醋酸洋红(龙胆紫、碱性)有丝分裂中期(3)19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染色体变异
[解析](1)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因此在自然条件下,这两个物种间不能通过杂交或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因此雌蕊离体培养获得“白菜?甘蓝”杂种幼苗依据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此时染色体的螺旋程度最高,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最好选取分裂旺盛的部位如根尖、茎尖作为实验材料。在观察染色体时,要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等碱性染料对细胞核中染色体或染色质进行染色,这样便于观察。(3)二倍体“白菜?甘蓝”的染色体数目=20×1/2+18×1/2=19。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形成正常配子的几率极低,所以是高度不育的。为使其可育,可通过某些方法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白菜?甘蓝”,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44.(1)过度繁殖一个理想的环境中,即资源充足,不受任何干扰
(2)有限的一定时间内,被自然选择淘汰的生物量
(3)细菌代谢不活跃,生长和繁殖速度慢 c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代谢有害产物不断积累
[解析]曲线m呈指数增长,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从生理学看,该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从生态学观点上看,说明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即资源充足,不受任何干扰。曲线n呈“S”型增长,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说明存在着“自然选择”,而作为自然选择的外因,生活环境则必然是有限的。所以,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密度的逐步增大,通过自下而上斗争必将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其结果是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量的最大值K时增长率为零。因而图中所示“阴影”部分实质是反映了一定时间内,被自然选择淘汰的生物量。
a时期细菌代谢活跃,体积增长较快,但一般不立即繁殖 ;b时期的细菌代谢旺盛,快速繁殖,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稳定,适宜作为科研材料, c时期细菌数量达到最大并大量积累次级代谢产物。
45.(1)丙酮酸(2)碳酸氢钠(3)脱氨基尿素(4)谷丙转氨(5)高尔基体、线粒体(6)与氢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解析]本题涉及有机物的代谢及其转化关系、内环境稳态、肝脏在代谢中的作用、细胞器的功能等知识。
46.(一)(1)栽培环境不同引起不能遗传的变异
(2)生长发育过程中因有丝分裂引起基因突变
(3)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染色体变异
(二)(1)有丝分裂(2)花药(3)4
47.(1)骨髓、外周血、脐血(2)DNA探针(3)骨髓移植万分之一每个人的细胞表面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抗原,如果将别人的器官移植到病人身上,病人的免疫系统就会识别出“非己”成分而加以排斥(4)外周血和脐血
[解析]造血干细胞有3种来源:骨髓、外周血、脐血。白血病作为一种恶性肿瘤,进行根治的方法是造血干细胞的移植,而骨髓移植是首选方法。进行骨髓移植时,要考虑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一致或相近,在没有亲缘关系时,骨髓配型相合率仅有万分之一,原因是每个人的细胞表面,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如果将别人的器官移植到病人身上,病人的免疫系统就会识别出“非己”成分而加以排斥。由于在抽取骨髓时,会给供者带来痛苦,形成捐献者的心理压力。但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从外周血和脐血中分离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可以消除供者抽取骨髓时产生的痛苦而得到广泛应用。
48.(1)物种进化 (2)①细菌之间有(或无)基因交流(有性生殖)
③甲和乙不出现菌落 ④甲、乙两细菌之间有基因交流(有性生殖)
[解析]实验假设可以有多个,如细菌之间有基因交流;细菌之间无基因交流。而实验结论却只有1个。如果实验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符,则假设不正确;如果实验假设与实验结果相符,则假设或推测正确,这时推测与结论一致。所以推测与结论有不同的含义。
49.(1)减数极体 (2)常染色体XabD(3)变异细胞占全部培养细胞的百分数无机盐、维生素、动物血清(4)第二步:向1号培养瓶中加入水,向2-6号培养瓶中加入等量不同浓度的苏丹红添加液第三步:培养一段时间后,取样制成临时制片,观察记录变异细胞的数目结论:低浓度的苏丹红毒性很小,100 mg/L以上毒性明显
[解析]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动物细胞培养等知识点,也是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观察甲图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即可判断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图示,而图为雌性小鼠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判断为极体的形成过程。根据该鼠的基因型和所形成配子的基因型,可以推出同时产生的其他子细胞的基因型。在检测苏丹红毒性时,因为要进行实验设计,所以增加了本题的难度。
五、探究题
50. (1)水
(2)见图(两层磷脂分子层的亲水性头部分别位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疏水性尾部位于细胞膜的中间)
(3)①水分子不能通过纯粹的磷脂双分子层
②在“脂质体”中加入CHIP28,于清水中放置相同时间后,观察并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脂质体”体积变化情况
③相应的膜蛋白、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