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科学认识“保”字经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局面,各地区、各部门围绕保增长的大局要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纷纷大念“保”字经:保出口、保产业、保企业,保民生、保就业、保稳定,保项目、保市场、保信心,等等。其中反映出的积极进取态度值得肯定,但对各类“保”中存在的一些不科学的苗头与倾向需要引起警觉。“保”字经固然不错,可如果对各种“保”之间的关系没有科学的认识,念歪、念偏了,就会事与愿违。那么,如何才能念准“保”字经呢?
——首先,要科学认识各种“保”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不能该保不保,犯买椟还珠的错误。
我们应该注意到,各种“保”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是不同的,是处于不同层面的。科学保增长,必须分清楚何为目的,何为手段;何为雪中送炭,何为锦上添花。
经济增长,说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保民生是最高目的,保企业、保产业、保出口,乃至保稳定、保市场都只是保民生的手段。当然对于特定部门、特定群体、特定地区来说,也许保企业、保产业、保出口就是他们当下的目的,有其刚性的必要必须去保。但即使这样也要记住大道理要管小道理,大目的要管小目的,手段性的“保”要服从于目的性的“保”,不能因为保这些手段性的内容而影响甚至妨碍了保民生这一大要求、大任务、大目的。不然,我们就会犯买椟还珠的错误。
即使是保民生,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兼之当下的经济态势,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包括财力物力用于最大多数群众的基本民生的保障。同是保民生,雪中送炭的“保”要优先于锦上添花的“保”。
——其次,要科学处理各种“保”对于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与权重,不能见保就保,走缘木求鱼的弯路。
在经济周期处于下行期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适当放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还幻想着像经济高潮期那样两位数的增长,这只是一厢情愿。如果为此而急功近利,不仅不可能保得了增长,反而会损害健康持续增长的基础与条件。
比如,为了保出口而不断提高出口退税,其形成的低价优势等于挖国民财富补贴国外消费者,就算我们真接受这本不该承担的代价,外需也不见得能马上扩大。在全球消费市场客观萎缩,过去那种虚假泡沫外需消退的情况下,还硬要坚持保持大规模的出口是不现实的。
又比如,目前企业经营困难是客观事实,政府当然不能袖手旁观。但怎么保,保什么是需要检讨的。如果一些企业因为技术低下、结构低下、管理低下、质量低下等等,本来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理由,我们却不断地去输血、不断减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义务以求勉强维持是不应该的。
当然,保出口、保企业可以暂时保住产业不萎缩、保住就业不下滑,但要分清楚保出口、保企业只是权宜之计,保产业、保就业才是治本之策。更进一步讲,要想实现经济增长的真正快速和持续,就是保产业也一定要在调结构上下工夫。国务院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最后落脚点都放在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上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要科学评估各种“保”背后的成本与收益,不能为保而保,吞饮鸩止渴的苦果。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各种“保”的行为也不例外。保增长就要上项目,上项目就要扩大信贷、消耗资源、影响环境。如果不能控制好成本,规避开风险,我们就会得不偿失,甚至饮鸩止渴。
事实上我们已经进行的一些“保”的行为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隐忧与后患:据国土管理部门反映,在保增长过程中,一些地方借机圈地,搭车用地,土地使用增长过快,保“红线”、保18亿亩耕地的压力益发加大;环境监管部门则发现个别地方在保企业的幌子下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浑水摸鱼,重新上马,保环境、节能减排几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金融部门的人士已经从越来越宽松的、天量的信贷资金投放中隐约看到了呆账与坏账的影子,所以提出了保稳健。
保“红线”、保环境、保稳健,这些“保”看起来似乎与先前那些“保”有冲突,好像与保增长也不尽一致。但这些“保”却是必须保,不能不保。保“红线”,为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打下坚实基础;保环境,为我们的青山绿水留出空间;保稳健,在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背景下尤其有深意。而且,当这些“保”真正得到保的时候,保增长才会有坚实的前提与持续的可能。
总而言之两句话: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念准“保”字经;念准“保”字经,实现科学的增长和发展。
——《半月谈》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