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体育民主,增强运动品质
第十一届全运会昨晚在济南绚丽开幕,公众热议的焦点却早已偏移。此前赛事中金牌内定、“运动”裁判、操纵打分、“平衡”金牌等传闻陆续登场,“明星+权力+内幕+揭黑+PK……”太多闹剧因素纠结在一起,如出出悬疑大戏,挤占到舞台中央,夺去了“正角”风头。
国家级裁判判突然爆料,12块跳水金牌早已内定,体育总局愤然澄清“绝对不会”!奥运冠军何雯娜先爆料 “金牌早就内定,裁判打分不公”,后又发誓“我没说过这话,就算有黑幕也不该我公布”;体育名人陈忠和看了蹦床比赛,咬牙切齿“这太过分了”,后又“辟谣”这话是别人说的……“揭黑”与“辟谣”针锋相对,让你不知该取信何方;众多悬疑联袂登场,让人无法不关注这运动的灵魂。
难道是中国体育挣不脱的宿命?早在上届全运会上,黑哨偏哨、内定冠军、赛场斗殴……丑闻便如影随形。追根溯源,就如“应试教育”让考分成为评价一切的标准,“应赛体育”让金牌成为评价成绩的唯一。“管它白猫黑猫还是猫腻,拿到金牌就是好猫”,这种行政经营的“应赛体育”早已变质变味,爆出某省“排”出数百万钞票确保一枚金牌之类的“摆平哲学”,自是不在话下。
原以为,进入“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乱象当有所止。毕竟,2008年家门口的办好赛事与金牌第一,已实现了国家发展、体育发展的“双证明”,国人应该有心胸、有气度检讨一下举国体制、应赛体育的种种弊端,“换一种玩法”。如今看来,显然不能盲目乐观:既有游戏规则已然形成,“应赛体育”催生的既得利益者在游戏中乐此不疲,谁也不能从中超然抽身。增强运动品质、实现中国体育的健康转身,尚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放眼世界,如今仍热衷于“应赛体育”的国家,已少之又少。对于13亿人口大国而言,什么才是“金牌第一”?当然是“全民运动”的第一,是“参与运动乐趣”的第一,岂能是“运动裁判”第一、“嘴皮子运动”第一?静心而思,要推动这种改变,只能寄希望于大力发展体育民主,让这个“好东西”来驱除涤荡各式各样的“坏东西”。
表象的体育民主,是要打破“国营体育”的封闭、专断,建立公开、公正的体育制度,让体育机构以及体育运行呈现在透明阳光之下。有人感慨,中国体育界算是民主化程度较高了,人人都能“喷”几口就是明证;但爆料者屡屡在压力之下“翻供”,这本身便或能证明:纵然体育系统开始有了“内部觉醒者”,想要开口说话了,但顽固的制度力量与利益咬合,还不足以让每一个觉醒者、反抗者都能毫无顾虑地大胆说出怀疑、披露真相。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民主氛围,在体育界仍属奢侈品。
本周另一热点,是前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著书立说,披露了马家军因兴奋剂没能参加悉尼奥运会、中国女排打假球等诸多“内幕”。如此公共信息能作为 “内幕”一遮多年,到今天才曝光,除了对揭批者送上几分敬意,难道不需要对“国营体育”的内幕化运行强烈质疑吗?
深刻的体育民主,是要将全民体育放到运动的舞台中央。教育不能停留在考场上,体育不能只停留在赛场上。竞技体育当然重要,但它的重要程度,应体现于对公共体育、全民健身的示范与带动上。全民健身的水平应该考虑量化后进入全运会的综合排名当中。如果连国家运动会都会成为小圈子的分金游戏,公众只能目瞪口呆当“看客”,则注定只能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运动品质——— 纵然纪录会一次次打破,捷报会频频传出,但赛场之外,也只能是被拒于运动之外人民的“中国不高兴”。
只要“应赛体育”继续横行,体育民主依然羸弱,赛场就不会缺少丑闻、黑幕、闹剧,这不是哪一届运动会所能克服的。体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凡有迷雾处,皆应有“打黑”人;体育权利,是公民权利的有机组成,神州大舞台,老百姓不能总是“不明真相的看客”。唯有充分发展体育民主,才能增强运动品质——— “运动会”的品质、“全民运动”的品质。而此二者,也决定着 “全运会”的意义与品质。